五苓散方第三十一 -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 张卿子伤寒论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张卿子伤寒论

《张卿子伤寒论》-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 五苓散方第三十一

作者:张卿子 朝代:清 阅读数:20人阅读

   猪苓(十八铢味甘平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十八铢味甘平)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淡者。一也。口入一而为甘。甘甚而反淡。甘缓而淡渗。猪苓、白术、茯苓。三味之甘。润虚燥而利津液。咸味下泄为阴。泽泻之咸。以泄伏水。辛甘发散为阳。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

   张兼善云。烦渴用白虎。宜也。其用五苓散。渗津液。何哉。曰。白虎乃表证已解。

   邪传里而烦渴者。今脉尚浮。身有微热而渴。乃表邪未全解。故用桂枝之辛。和肌表。白术茯苓之甘淡。以润虚燥也。

   王宇泰云。此说亦未莹。太阳、经也。膀胱、腑也。膀胱者。溺之室也。五苓散者。

   利溺药也。膀胱者。津液之府。故东垣以渴为膀胱经本病。然则治渴者。当泻膀胱之热。

   泻膀胱之热者。利小便而已矣。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脉浮数者。表邪未尽也。烦渴。亡津液。胃燥也。与五苓散。和表润燥。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者。亡津液。胃燥。邪气渐传里也。五苓散以和表里。若汗出不渴者。

   邪气不传里。但在表而表虚也。与茯苓甘草汤。和表合卫。

   

中医书籍:张卿子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