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隰草)清肺风热牛蒡子(专入肺)。又名恶实。又名鼠粘子。辛苦冷滑。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尤未绎其义。凡人毒瓦斯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深得表里两解之义。)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实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
羚羊角散 治小儿斑疹后余毒不解,上攻眼目,生翳羞明,眵泪俱多,红赤肿闭。 羚羊角(镑) 黄芩 黄 草决明 车前子 升麻 防风 大黄 芒硝(各等分)作一服,水一盏,煎半盏,去滓,稍热服。 上方以羚羊角主明目为君。升麻补足太阴以实内,逐其毒也;黄 补手太阴以实外,御其邪也,为臣。防风升清阳,车前子泻浊阴为佐。草决明疗赤痛泪出,黄芩、大黄、芒硝用以攻其锢热为使。然大黄、芒硝乃大苦寒之药,智者当量其虚实以为加减。未满二十一日而目疾作者,消毒化斑汤主之。 消毒化斑汤 治小儿斑疹未满二十一日而目疾作者,余治同上。 羌活 升麻 防风 麻黄(各五分) 黄连 当归 酒黄柏 连翘(各三分) 本 酒黄芩生地黄 苍术(泔浸炒) 川芎 柴胡(各二分) 细辛 白术 生芩 陈皮 生甘草 苏木葛根(各一分) 吴茱萸 红花(各半分)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 上方功非独能于目,盖专于斑者而置也。今以治斑之剂治目者,以其毒尚炽盛,又旁害于目也。夫斑疹之发,初则膀胱壬水克小肠丙火,羌活、 本乃治足太阳之药;次则肾经癸水又克心火,细辛主少阴之药,故为君。终则二火炽盛,反制寒水,故用黄芩、黄连、黄柏以疗二火,酒制者,反治也;生地黄益寒水,故为臣。麻黄、防风、川芎升发阳气,祛诸风邪,葛根、柴胡解利邪毒,升麻散诸郁结,白术、苍术除湿和胃,生甘草大退诸热,故为佐。气不得上下,吴茱萸、陈皮通之;血不得流行,苏木、红花顺之;当归愈恶疮;连翘除客热,故为使。此方君臣佐使,逆从反正,用药治法具备,通造化,明药性者,能知也。如未见斑疹之前,小儿耳尖冷,呵欠,睡中惊,嚏喷眼涩,知其必出斑者,急以此药投之,甚者则稀,稀者立已,已后无二出之患。 决明散 治小儿痘疹入眼。 决明子 赤芍药 炙甘草(各二钱五分) 天花粉(五钱)上为末,麝香少许和剂,三岁半钱,米泔调,食后服。 密蒙散 治小儿痘疹,并诸毒入眼。 密蒙花(二钱半) 青葙子 决明子 车前子(各五分)上为末,羊肝一片,切开作三片,掺药,合作一片,湿纸裹,于灰火中煨熟,空心食之。 蛇皮散 治小儿痘疮,入眼成翳。 蛇皮(炙黄) 天花粉(各等分)上为末,三岁一钱,掺入羊肝内,米泔水煮食之。 又方,蝉蜕为末,羊肝汤调下。 蝉蜕散 治小儿痘疮入眼,半年已里者,一月取效。 猪悬蹄甲(二两,烧存性,为末) 蝉蜕(一两,为末) 羯羊肝(焙干,末。二钱半)上药,三岁一钱,猪肝汤调下,食后,一日四服。一年外难治。 浮萍散 治豌豆疮入眼疼痛,恐伤目。 上以浮萍草,阴干为末,三岁一钱,羊肝一片,盏内杖子刺碎,入沸汤半盏绞汁调下,食后,三两服立效。 泻青丸(见头痛。) 退翳散 治目内翳障,或疮疹后余毒不散。 真蛤粉(另研) 谷精草(生研为末。各一两)上研匀,每服二钱,用猪肝三指大一片,批开掺药在上,卷定,再用麻线扎之,浓米泔一碗,煮肝熟为度,取出放冷,食后临睡细嚼,却用元煮米泔送下。忌一切毒物。如斋素,只用白柿同煎前药令干,去药食白柿。 孙盈仲云∶凡痘疮不可食鸡、鸭子,必生翳膜。钱季华之女,年数岁,疮疹后两眼皆生翳,只服此药,各退白膜三重,瞳子方了然也。 谷精散 治 疮翳膜眼。 谷精草 猪蹄蜕(炒) 绿豆皮 蝉蜕(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三钱,食后米泔调下。 神功散 治证同上。 蛤粉 谷精草(各一两) 绿豆皮 羌活 蝉蜕(各五钱)上为末,每服三钱,用猪肝一具,入药末,线缝,煮汁同服。 通神散 治斑疮入目内生翳障。 白菊花 绿豆皮 谷精草(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干柿一个,米泔一盏同煎,候水干吃柿,不拘时,吃三五七次,七日得效,远者不过半月。 鳝血方 治痘疮入眼生翳膜。 鳝鱼系其尾,倒垂之,从项下割破些少,取生血点之于翳上,白鳝鱼尤佳。若翳已凝,即用南硼砂末,以灯芯蘸点翳上。仍用威灵仙、仙灵脾洗晒等分,为末,每一钱,米泔水调服。 〔通治目疾诸方〕 蝉花无比散 (《和剂》) 治大人小儿远年近日一切风眼、气眼攻注,眼目昏暗,睑生风粟,或痛或痒,渐生翳膜遮睛,视物不明。及久患偏正头风,牵搐两眼,渐渐细小,连眶赤烂。小儿疮疹入眼,白膜遮睛,赤涩隐痛。常服驱风、退翳、明目。 蛇蜕(微炙,一两) 蝉蜕(去头足翅,二两) 羌活 当归(洗,焙) 石决明(用盐入东流水煮一伏时,漉出捣如粉) 川芎(各三两) 防风(去杈) 茯苓(去皮) 甘草(各四两,炙) 赤芍药(十三两) 蒺藜(炒,去刺,半斤) 苍术(浸,去皮炒,十五两)上为末,每服三钱,食后米泔调服,茶清亦得。忌食发风毒等物。 还睛丸 (《和剂》) 治男妇风毒上攻,眼目赤肿,怕日羞明,多饶眵泪,隐涩难开,眶痒赤痛,睑 红烂,瘀肉侵睛。或患暴赤眼,睛痛不可忍者,并服立效。又治偏正头痛,一切头风,头目眩晕。 白术(生用) 菟丝子(酒浸,另研) 青葙子(去土) 防风(去芦) 甘草(炙) 羌活(去苗) 白蒺藜(炒,去尖) 密蒙花 木贼(去节。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白汤下,空心食前,日三。 七宝散 治风眼,除瘀热。 当归 芍药 黄连 铜绿(各二钱,细研) 杏仁(七粒,去皮) 白矾 甘草(各一钱)上 咀,以水同放瓷盏内,于锅中顿煎至八分,去滓澄清,临卧洗之。 拨云散 治男妇风毒上攻,眼目昏暗,翳膜遮障,羞明热泪,隐涩难开,眶痒赤痛,睑红烂,瘀肉侵睛。 羌活 防风 柴胡 甘草(炒。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食后薄荷茶清调服,菊花汤调亦可。忌腌藏鱼 、盐、酱、湿面、炙爆发风等毒物。 蝉壳散 治眼目风肿,及生翳膜等疾。 蝉壳 地骨皮 黄连(宣州者,去须) 牡丹皮(去木) 白术 苍术(米泔浸,切、焙) 菊花(各一两) 龙胆草(半两) 甜瓜子(半升)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荆芥煎汤调下,食后、临卧各一服。大治时疾后余毒上攻眼目,甚效。忌热面、炒豆、醋、酱等。 《局方》密蒙花散 治风气攻注,两眼昏暗,眵泪羞明,并暴赤肿。 羌活 白蒺藜(炒) 木贼 密蒙花 石决明(各一两) 菊花(二两)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三因》羌活散 治风毒上攻,眼目昏涩,翳膜生疮。及偏正头风,目黑花累累者。 羌活 川芎 天麻 旋复花 青皮 南星(炮) 本(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煎,入姜三片,薄荷七叶。 《本事方》羊肝丸 菟丝子 车前子 麦门冬 决明子 茯苓 五味子 枸杞子 茺蔚子 苦葶苈 蕤仁地肤子 泽泻 防风 黄芩 杏仁(炒) 细辛 桂心 青葙子(各一两) 白羯羊肝(用子肝一片,薄切,新瓦上炒干) 熟地黄(一两半)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汤下,日三。 地黄散 治心肝壅热,目赤肿痛,赤筋白膜遮睛,散在四边易治,若遽遮黑睛,多致失明。及治疹痘入目者。 生地黄 熟地黄 当归 大黄(各七钱半) 谷精草 蒺藜 木通 黄连 防风 生犀角木贼 玄参 羌活 蝉蜕 粉草(各半两)上为末,每服半钱,煮猪、羊肝汁,食后调服。 补肝散 治三十年失明。 上用七月七日收蒺藜子,阴干捣末,食后水服方寸匕。 治积年失明方上以决明子杵为末,食后以粥饮服方寸匕。
生干地黄 当归 独活 吴茱萸 芍药 干姜 甘草 桂心 小草(各一两) 细辛(半两)上为散,每服半两。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评曰∶产后心痛,虽非产蓐常疾,痛或有九痛,未必便是血痛。设是岩蜜汤,岂可用熟地黄?熟地黄泥血,安能去痛? 此方本出《千金》,用生干地黄耳。茱萸一升合准,五两干姜,三两细辛,治陈寒在下焦。 方本一两,却减半两,制奇制偶,量病浅深,自有品数,不可妄意加减。然以岩蜜汤治血痛,不若失笑散用之有效。
苓桂术甘汤。 茯苓、 桂枝 、白术 各三钱, 炙甘草二钱。 治胸中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 湿聚而成痰饮,停于胃间,则胸胁支满,甲木之气不能下降,乙木之气不能上升,则目眩。苓术补土泄湿以通木气升降之路,甘草补中,桂枝疏泄小便以除痰饮之根也。凡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惟阴虚之痰,不宜温药。短气有微饮,此饮当从小便去之。此方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肾气丸培木气以行小便也。肾气丸详下文。此方阴虚忌用。 甘遂半夏汤。 甘遂三钱, 半夏四钱 ,芍药三钱 ,炙草二钱, 白蜜二两。 治痰饮,脉伏,心坚满者。 饮停心下,故脉伏坚满。甘遂半夏,逐水降痰,芍药甘草培土疏木,蜜蜂滑润以行水也。世以甘遂甘草相反,不然也。 己椒苈黄丸。 防己一钱 ,椒目一钱, 葶苈一钱 ,大黄一钱。 治肠间有水饮,腹满口舌干燥者。 肠间有水饮,中气不运,升降不通,故腹满于下,口舌干燥于上。椒目防己泄湿,大黄葶苈排水也。 十枣汤 。 芫花, 大戟 各等分研末,大枣一两煎汤吞送一钱。 治饮悬在肋,咳嗽内痛,脉沉而弦者。 芫花大戟攻下水饮,红枣保中气保津液也。木气被水饮阴格不能疏泄,则郁而现弦象。此可下之证,脉必沉伏。不伏不沉,不可言下,此大法也。 大青龙汤。 麻黄三钱 ,桂枝二钱, 炙甘草三钱, 杏仁三钱 ,石膏一两 ,生姜三钱, 大枣六钱。 小青龙汤。 麻黄三钱, 桂枝三钱, 炙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半夏四钱 ,细辛三钱, 干姜三钱, 五味四钱。 治溢饮者。 水饮归于四肢,则为溢饮。当发汗而去水,其阳盛而内热者,宜大青龙汤;阴盛而内寒者,宜小青龙汤,阳盛脉必有力而燥,阴盛脉必虚小而寒也。 木防己汤。 防己三钱, 生石膏一两, 桂枝三钱, 人参四钱。 治饮停胸膈,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者。 饮停胸膈,阳气不能上达,而内结化燥,故面色黧黑,饮停而肺气不降,故喘满。其脉沉紧,燥热内结之象。木防己泄水饮,石膏清燥开结,桂枝达阳气,人参补中气保津液也。 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 即前方去石膏加茯苓芒硝。 治木防己汤证不愈者。 石膏清燥开结,其治在上。如其不愈,宜从下治。则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以下水,得微利则愈五苓散 。 茯苓二钱 ,猪苓二钱 ,泽泻二钱, 白术二钱 ,桂枝二钱。 治瘦人有水饮,脐下悸动,吐涎沫而癫眩者。 水饮木郁,则脐下跳动,水饮而肺胃之气不降,则吐涎沫,水饮阻格,胆经不降,则癫眩。五苓散泄水湿,达木气也。 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四钱 ,生姜三钱, 茯苓三钱。 治崔卒然呕吐,心下痞,眩悸者。水在膈间,胆胃之气不将。故心痞,眩,悸,而呕吐,半夏生姜茯苓降泄水饮也。 泽泻汤 。 白术二钱 ,泽泻五钱。 治冒眩者。 心下有水,阳气不降,浮于上部,故苦冒眩。白术泽泻泄水也。 小半夏汤(方见前)。 治呕而不渴者。 呕伤津液,故呕后作渴,今呕而不渴,此心下有水饮,半夏生姜降水也。若先渴后呕,停水较深,宜小半夏加茯苓以厚药力也。 厚朴大黄汤。 厚朴八钱 枳实二钱 大黄四钱治膈间有水饮胸满者。 此由胃土壅实,阻塞水之降路,故使胸满。脉必沉实。厚朴枳实大黄下胃气之壅实也。胸满忌下。脉不沉实,下伤中气,易于致花。膈间有水必有水声。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三钱, 熬黄色捣丸, 大枣一两。 治支饮不得息者。 饮阻肺气,呼吸困难,葶苈泻水饮而降肺气,大枣补中气保津液也。人忽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为溢饮。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为支饮,痰饮之象,饮食精华,变而成痰,故人忽瘦也。 小青龙汤 (方见前)。 治咳逆倚息,不得卧者。 支饮在胸气不下降,故咳嗽气逆,倚物作息。水格阳逆,故睡卧不下。小青龙,麻桂芍药发汗泄水,五味姜辛温降水气,干草补中,半夏降逆。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 茯苓四钱, 桂枝四钱, 五味子八分, 炙草三钱。 治水饮,服小青龙汤汗出后,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面如醉状,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小便难,热流阴股,时眩冒者。 汗后阳亡,木气失根,风气上冲,股口燥气冲咽喉。肾阳虚故唾多,手足厥逆。风木上冲,热浮于上,故面如状醉。肝风冲于上,肝阳陷于下,故热流阴股。风冲于上故冒。木气下陷不能疏泄,故小便难。风伤肺气,肺气伤故寸脉沉。风由少腹冲上,肾气拔根,故尺脉微。五味子补肾阳以安肝木之根而敛风。桂枝茯苓达肝阳而平冲。肝阳即是肝风,阳达则风平也。炙甘草补中气也。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 茯苓四钱, 炙甘草三钱, 五味子八钱, 干姜三钱, 细辛三钱。 治服桂枝五味甘草汤冲气既低,反更咳嗽胸满者。 服桂枝风冲既平,反更咳嗽,此咳嗽乃寒水上凌火位,仍用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干姜温中寒,加细辛降寒水,寒水下降,咳嗽自止。中气温运,胸自不满。风冲能耗散水气。故风冲既平,水气又作,而咳加胸满。自来皆谓五味敛肺止咳。误人多矣。肺病总忌五味,因其性大敛大热之故。只因伤寒论小青龙汤治咳有五味,世人读书,不按事实。遂以五味为治咳之药。小青龙之咳乃肾寒得水上冲之咳,五味温肾寒也。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汤。 茯苓四钱, 甘草二钱, 五味子八钱, 干姜二钱 ,细辛二钱, 半夏八钱。 治支饮冒而呕不渴者。 冒眩呕水不渴,寒水上凌。五味干姜细辛半夏茯苓,温降寒水,甘草养中气也。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茯苓四钱, 炙甘草三钱, 五味四钱, 干姜三钱 ,细辛三钱, 杏仁四钱 ,半夏四钱。 治水气呕止,其人形肿者。 服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后,其人形肿。此卫气不舒,不能收敛。虽水去呕止,以肿之故,水围全去。宜仍用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以去水,加杏仁以舒卫气也。不用麻黄而用杏仁,麻黄泄卫力大,甚败阳也。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 于前方加大黄三钱。 治服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后,面热如醉者。 此寒水上冲,又有胃热故加大黄以清面热如醉之胃热也。
厥逆上气。气攻两胁。心下痛满。 上以两手拇指压无名指本节。作拳。按捭趺坐。扣齿三十六。屏气二十一息。咽气三口。 再皆不必拘此法。 方化气汤 (出三因方) 治息积癖于腹胁之下。偏胀膨满。不妨饮食。诸药不能取转。及治心脾缩砂仁 桂心 木香(各一分) 甘草(炙) 茴香 丁香皮 青皮(炒) 陈皮 生姜(干)蓬下。 桔梗丸 治息积。胁下气逆妨闷。岁久不已。 桔梗(锉碎) 枳实(麸炒) 鳖甲(去裙 醋炙) 人参 当归(切焙) 白术 干姜桂(去粗皮)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 甘草(炙各三分) 大麦 ) 人参 诃黎勒皮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白术二十丸。 白术丸 (出宣明论) 治息积。胁下妨闷。喘息气逆。呼吸引痛不已。 白术 枳实(麸炒) 桂(去粗皮各一两半) 人参(二两) 桔梗(锉炒)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拘时。日赤茯苓汤 治息积。胁下气逆。满闷妨胀。 赤茯苓(去黑皮一两半) 大腹(锉半两) 高良姜(一两) 吴茱萸(汤洗七次焙干炒三分)诃煎至七理气丸 (出仁存方) 治胁下满。气逆不妨于食。连年不已。由风寒之邪。客于卫气。伏留不橘红(一两) 桔梗 桂心 槟榔(各半两) 木香 杏仁(去皮尖各一分) 上为末。 炼蜜丸。 槟榔汤 治息积。胁下气逆满闷。 槟榔(锉) 诃黎勒(煨去核各二两) 陈橘皮(浸去白焙三两) 吴茱萸(陈者淘七次焙干炒一磨积丸 (出三因方) 治肠胃因虚。气癖于盲膜之外。流于季胁。气逆息难。积日频年。医所胡椒(一百五十粒) 木香(一分) 全蝎(十枚去毒一用蝎尾) 上为末。粟米饭丸如绿豆大。 陈橘皮汤 治息积胁下气逆满闷。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 吴茱萸(陈者水淘七次炒干各一两半) 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
治腹胀赤小豆 好硫黄(各一两) 附子(半两生)上为细末水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醋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