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 卷五 - 温热经纬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 卷五 - 五苓散

作者:王士雄 朝代:清 阅读数:11人阅读

   五苓散泽泻(一两六铢)猪苓 茯苓 白术(各十八铢),方中行曰∶术上不当有“白”字。

   雄按∶二十四铢为一两,每铢重四分二厘弱,六铢为锱,即二钱五分,十八铢即七钱五分也。

   桂枝(半两)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多服暖水,汗出愈。

   沈果之曰∶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盖表证为太阳不足,故用桂以宣阳气,通津液于周身,即《内经》“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旨,非用之以通水道下出也。里证为三焦之气化不宣,故用泻、术、二苓以通三焦之闭塞,非开膀胱之溺窍也。夫下焦之气化不宣,则腹膨而小便不利。水蓄膀胱,是为胞痹。此乃水蓄于膀胱之外,不能化入膀胱,故用五苓以化之。至小便不利,汗出而渴者,亦主以是方。而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盖渴为阳气不足,水不上升也。不升则不降,故用桂以升之,二苓、泽泻以降之,而用术以为中枢,乃注者,莫不以渴为热入膀胱,津液被劫所致。如果热入而复用桂、术以温液耗津,又加苓、泽以渗之,是热之又热,耗之又耗,速之毙矣。且不渴者反不用五苓而用茯苓甘草汤,可知不渴则无须桂、术之蒸腾津液,而桂、术之非治太阳而治三焦,更不待言矣。

   

中医书籍:温热经纬

上一节:文蛤汤

下一节:小陷胸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