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杂着》- 卷之六 - 附方
加味归脾汤 治脾经血虚发热等症。
即前方加牡丹皮、山栀各一钱。
加味逍遥散 治脾肝血虚发热,或耳内及胸乳腹胀,小便不利。
当归 白术 茯神 芍药 甘草 柴胡(各一钱) 牡丹皮 山栀(各七分)上姜、水煎服。
逍遥散即前方去山栀、牡丹皮。
六味丸 (一名地黄丸,一名肾气丸)治肾虚作渴,小便淋秘,气壅痰涎,头目眩晕,眼花耳聋,咽燥,舌痛,齿痛,腰腿痿软等症,及肾虚发热,自汗盗汗,便血诸血,失音,水泛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又治肾阴虚弱,津液不降,败浊为痰,或致咳逆。又治小便不禁,收精气之虚脱,为养气、滋肾、制火、导水,使机关利而脾土健实。
熟地黄(八两,杵膏) 山茱萸肉 干山药(各四两) 牡丹皮 白茯苓 泽泻(各三两)上各另为末,和地黄,加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滚汤下。
八味丸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
即前方加肉桂、附子各一两。
经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此药也。
加减八味丸 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蚀,咽喉作痛,或形体憔悴,寝汗,发热,五脏齐损。
即六味丸加肉桂一两,五味子四两。
加减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蛊症,其效如神。此症多因脾胃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症者,非此药不能救。
白茯苓(三两) 附子(五钱) 川牛膝 桂 泽泻 车前子 山茱萸 山药 牡丹皮(各一两)熟地黄(四两,掐碎酒拌杵膏)上为末,和地黄,加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饮下。
还少丹 治脾肾虚寒,饮食少思,发热,盗汗,遗精,白浊。又治真气亏损,肌体瘦弱等症。
肉苁蓉 远志 茴香 巴戟 干山药 枸杞子 熟地黄 石菖蒲 山茱萸 牛膝 杜仲(姜制)楮实子 五味子 白茯苓(各二两)上各另为末,用枣肉百枚并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下,日三服。
十补丸 治肾脏虚冷,面黑,足寒,耳聋,膝软,小便不利等症。
附子(炮) 五味子(各二两) 山茱萸 山药 牡丹皮 鹿茸(制) 桂心 茯苓 泽泻(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盐汤下。
当归补血汤 治血气损伤,或妄服峻剂,致气血益虚,肌热,大渴引饮,目赤面红,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此病多得于饥饱劳役者。
黄 (炙,一两) 当归(三钱,酒制)上水煎服。
人参养荣汤 治脾肺俱虚,发热恶寒,肢体瘦倦,食少作泻等症。又治久病虚损,口干食少,咳而下痢,心惊悸,热而自汗等症。
白芍药(一钱五分) 人参 陈皮 黄 (蜜炙) 桂心 当归 白术 甘草(炙,各一两)熟地黄 五味子(炒) 茯苓(各七分半) 远志(五分)上姜、枣、水煎服。
参术膏 治中气虚弱,诸药不应,或因用药失宜,耗伤元气,虚症蜂起,但用此药补其中气,诸症自愈。
人参 白术(各等分)上水煎稠汤化服之。
济阴地黄丸 治足三阴亏损,虚火上炎,致目睛散大,视物不的,或昏花、涩紧、作痛、畏明,或卒见非常之处等症。其功效与六味、还少丹相似。
五味子 麦门冬 当归 熟地黄 肉苁蓉 山茱萸 干山药 枸杞子 甘菊花 巴戟肉(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汤下。
滋阴补肾丸 治肝肾阳虚阴弱,虚火上炎,目视昏花,或至夜昏暗、紧涩。仍治六味丸所主之症。
熟地黄(三两) 牡丹皮(五钱) 生地黄(四两) 泽泻 茯苓(各二两半) 当归尾山茱萸 柴胡 五味子 干山药(各五钱)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盐汤下。
益气聪明汤 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昏暗,视物不能。此药能令人目光大,久服无内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黄 甘草 人参(各五钱) 升麻 葛根(各三钱) 蔓荆子(一钱五分) 芍药 黄柏(酒炒,各一钱)上每服三钱,水煎服。
神效黄 汤 治浑身麻木不仁,或左右身麻木,或头面手臂腿脚麻木不仁者,并皆服之。如两目紧急缩小及羞明畏日,或瘾涩难开,或视物无力,睛痛手不得近,或目中如火等症。
蔓荆子(一钱) 橘红(五分) 人参(八钱) 甘草(炙) 白芍药(各一两) 黄 (二两)上每服五钱,水煎临卧服。
助阳活血汤 治眼发之后,犹有上热,白睛赤色,瘾涩难开而多眵泪等症。
蔓荆子(二分) 香白芷(三分) 柴胡 黄 甘草(炙) 当归(酒洗) 防风(各五分)升麻(七分)上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