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疝 - 卷四 - 脉因证治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脉因证治

《脉因证治》- 卷四 - 四十七、疝

作者:朱丹溪 朝代:清 阅读数:7人阅读

   

   【脉】

    寸口弦紧,为寒疝。弦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恶寒,紧则不欲食。寸口迟缓,迟则为寒,缓为气之虚,虚寒相搏而痛。脉沉紧豁大者,为虚。脉滑为疝,急为疝,搏为疝,见于何部而知其何脏。

   

   【因证】

    盖全在肝经。因湿热在经,抑遏至久,又感外寒,湿被郁而作痛;或大劳则火起于筋,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本经。

   火郁之甚,湿热便盛,浊液凝聚,并入血隧,流于肝经,为寒所束,宜其痛甚。因痰饮积流入厥阴,聚结成核。因瘀结其本经,因虚而感,或内火外寒郁之。肝经与冲、任、督所会,聚于阴器,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纵挺不收。属木,性速急,火性暴而痛亦暴矣。

   张论七疝∶

   寒疝

    因湿地、雨水、风冷处,使内过多。其状囊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宜以温剂下之。久而无子。

   

   水疝

    因醉过内,汗出遇风湿之气聚于囊中。其状肾囊肿痛如水晶,或痒搔出黄水,小腹或按之作水声,阴汗,治宜逐水。

   

   筋疝

    因房劳及邪术所使。阴茎肿或溃脓,或痛而里急,筋速缩,或挺不收,或白物如精,或茎痛之极则痒,宜降火下之。

   

   血疝

    因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脓。多血,状如黄瓜,在小腹两旁,横骨约中,俗云便痈,治宜和血。

   

   气疝

    因号哭忿怒,气郁而胀,哭怒罢则散。其状上连肾区,下及阴囊,宜以散气药下之。小儿有此,因父精怯,故不治。

   

   狐疝

    与气疝大同小异。状如仰瓦,卧则入小腹,行之则出入囊中,宜逐气流经之剂下之。

   

    疝

    因地卑湿,江淮间所生。其状如升、斗,不痒不痛,宜去湿之药下之。女子阴户突出,虽相类,乃热不禁固也。

   

   《三因》有四 ∶

   

   肠

    因房室过度,元脏虚冷,肠边 系不收,坠入 中,上下无定,此难治。

   

   气

    因七情脏气下坠,阴 肿胀急痛,易治。

   

   水

    因湿气得之,则肿胀其阴,易治之。

   

   卵

    因劳役坐马,致卵核肿胀,或偏有大小,上下无常,此难治也。

   外有妇人阴门挺出,亦名 病。

   

   丁香楝实丸

    已下出李。

   当归(酒制,去芦) 炮附 川楝 茴香(以上各一两)锉,好酒三升,同煮。酒尽焙干作末,入下药∶丁香 木香(各五分) 全蝎(十三个)玄胡索(五钱)上同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至百丸,温酒下。

   

   参术汤

    治虚疝脉豁大者是。

   人参 白术 山栀 香附

   仓卒散

    治寒疝入腹卒痛,小肠膀胱气绞,腹冷重如石,出白汗。

   山栀(四十九个,烧半过) 生附子酒煎二钱。

   

   又一方

    乌代附。

   

   神应散

    治诸疝心腹绞痛不忍,此方能散气开结。

   玄胡索 胡椒 或加茴香。酒煎二钱。

   

   牡丹丸

    治寒疝心腹刺痛及血。

   川乌(炮,去皮尖) 牡丹皮(四两) 桃仁(炒,去皮尖) 桂(各五两) 青皮(一两)蜜丸,酒下。

   

   桃仁汤

    治 疝。

   大桃仁(如法) 茱萸 桂枝 蒺藜 青皮 白茯苓 槟榔 木香 海藻 三棱 莪术(任意加减)张用导水、禹功、猪肾、通经等散下之。

   

   秘方

    治诸疝。

   枳实(治痛) 山栀 茱萸 橘子 山楂(去核积) 桃仁(瘀血加之) 川乌(劫痛同栀)桂枝(不定必用) 荔枝核(湿则加之) 青皮

   守丸

    治 要药,不痛。

   苍术 南星 半夏 白芷(散水) 川芎 枳实 山楂

   应痛丸

    治败精恶物不出,结成疝,痛不忍。

   阿魏二两,醋和荞麦面裹,火煨熟;槟榔大者二个,刮空,滴乳香满盛,将刮下末,用荞麦拌作饼,慢火煨。上细末,入 砂一钱,赤芍一两,同为末,面糊搜和,丸如梧子大,盐酒下。

   

   雄黄散

    治阴肿大如斗,核痛不治。

   雄黄(一两) 明矾(五钱) 甘草(五钱)煎洗。

   

   又方

    天萝筋烧灰,治疝妙。

   

中医书籍:脉因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