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夫腹痛者。由腑脏气虚。寒气客于腹胃募源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相击。故痛也。 其沉凡腹中有急痛。此里之有病。其脉当沉。若细而反浮大散者。当愈。其人不即愈者。必当死。 以其病与脉相反故也。 治伤冷卒腹痛。当归散方。 当归(一两锉微炒) 桂心(一两) 干姜(三分炮裂锉) 红豆蔻(一两去皮) 木香(一两)附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 治腹痛下利。四肢不和。白豆蔻散方。 白豆蔻(三分去皮) 诃黎勒(一两煨用皮) 白术(三分) 当归(三分锉微炒) 木香(半两)遍焙干微炒)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 稍热 治腹痛不可忍。汗出不能食。青橘皮散方。 青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 蓬莪术(三分)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 桂心(一两) 高良姜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钱。 治腹内KT 撮痛。吴茱萸散方。 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当归(一两锉微炒) 芎 (一两) 白豆蔻(半两去皮)干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钱。 治腹痛体冷。呕沫。不欲食。红豆蔻丸方。 红豆蔻(半两去皮) 荜茇(半两) 桂心(半两) 白术(半两) 当归(半两研微炒) 人参(半橘皮(三分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生姜汤下三十丸。 治腹痛不止方。 桂心(一两) 蓬莪术(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钱。 又方。 芸苔叶(一握烂捣绞取汁)上以热酒一小盏。调和顿服。 又方。 当归(一两锉微炒)上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一盏。调下一钱。
东方先生法∶夫劳疾诸证,应丈夫、妇人、童男、室女。如得患者,未须察脉,但看手指甲,美恶分明,是何劳候。病热甚宜看脚甲色,与手一同也。其甲青黑者,传尸之证;红白者,正色之候;黄白者,酒色之候;红紫者,气劳之候。细详必知其病之所在。或咳嗽,或涎塞咽中,或骨蒸汗出,或泄利,或吐红,或惊魇,或妇人不调之类。先服去虫药,然后投治病汤剂。 东方先生化虫丸方大槟榔 麝香当门子(各一个) 麝香(半钱) 青蒿心(三钱。四味作粗末)上先用羊子肝一片,烂锉入前药用为馅,白面半两和为饼作 子,两个 熟。若男子患,以冷水盆中浸左手腕三寸,以来右手取药吃,陈米饮送下,缓缓食了;以青皂衣被出汗,有虫便随汗出。或泻出,急去之,只一服见效。后服补药侧柏散。 东方先生侧柏散方侧柏 五灵脂(各等分。焙干)上为细末。热汤浸二钱,温呷,不以时候,可服旬日。 东方先生夺命救生散 治大人、小儿传尸、肺痿、骨蒸、酒色、食气、诸劳等疾方。 桑白皮 白茯苓 杏仁(去尖,研) 枳壳(去瓤) 人参 桃仁(去皮尖) 陈皮(去瓤,焙干) 秦艽(净者) 白芷(各秤一两) 麻黄(去节) 净柴胡(各一两半) 甘草(炙、锉) 附子(炮去皮脐) 桂心(不见日,焙) 槟榔(各秤半两) 肉豆蔻(锉,三分) 当归(洗切,焙干,二两)麝香(三钱,别研,临药了时旋入)上十八味作一处。鼋鱼大者二斤,汤渫去淡血,去了头、肠、肚,入诸药在内;麻皮缚定,纸裹数重再扎,盐泥纸筋固济,约浓六、七寸许。就地上掘坑,可容三箩糠头,先以一箩半安坑底,将泥球在中;再以一箩半铺满坑内,四傍以火发之。至一伏时取出,去却泥纸、麻皮之类;将药并肉骨三处焙干了,合一处杵为末。 温酒服二钱。如病久不胜酒力,只以水一盏,桃柳枝各三寸,乌梅半个,煎七分,不以时。岁数小者,以意加减。 东方先生保中丸 治久困床枕。服此丸,先验十指,生毛如藕丝白可治;紫黑者难愈。病者或所苦未久,可根据古法,四花穴灸之。(灸法见骨蒸门。)天灵盖(用醋浸一宿,羊脂炙黄) 鳖甲(去裙,治如上法) 虎头骨(细锉,酒拌炒。各一两) 青蒿子(赤梗者) 拣人参 桃仁(去皮尖麸炒,研)知母(切) 甘草(生锉,焙干。各半两)上共作细末,阿魏二钱研开,同桃仁再研,和诸药匀,炼蜜剂桐子大。煎乌梅汤下三十粒,服不以时。岁数小者作小丸,以意加减。 东方先生金莲散 治嗽喘,涎盛吐红,气息渐乏方。 白矾(枯者,二钱) 故棕榈 新绵(各一两) 男子乱发(一分)上三味烧灰,入矾研匀。每服一钱,麝香汤调下。 《外台》∶《广济》疗老小传尸、骨蒸、 、肺痿、 忤、鬼气、卒心痛、霍乱、吐利、时气、鬼魅、瘴疟、赤白暴利,瘀血月闭, 癖丁肿,惊痫,鬼忤中人,吐乳,狐狸。乞力迦丸方乞力迦(白术是也) 光明砂(研) 麝香当门子 诃梨勒皮 香附子(瓦上磨去皮,取其中白者) 沉香 青木香 丁子香 安息香白檀香 荜茇(舶上者) 犀角(各一两) 薰陆香 苏合香 龙脑香(各半两)上十五味捣,筛极细,白蜜煎去沫,和为丸。每朝取井华水服如梧子四丸,于净器中研破服,老小每碎一丸服之。仍取一丸如弹丸,蜡纸裹,绯袋盛,当心带之,一切邪鬼不敢近。千金不传。冷水、暖水临时斟量,忌生血肉。腊月合之有神,藏于密器中勿令泄气,秘之。忌生血物、桃李、雀肉、青鱼、 等。 《聚宝方》神应散 治丈夫、妇人、童男、室女五般劳疾,及传尸、劳淹连弱困诸方。治疗不瘥、欲死者方。 上用鸡粪不以多少,慢火焙干为末,每服五钱匕。童子小便一盏半,好酒半盏,银石器内煎至一盏去滓。 (丈夫患,妇人煎;妇人患,丈夫煎。童男、室女根据此。)成时候令通口服,便盖衣被令睡,不得问当,仍于净室内勿令人及猫大惊着,至侵晨看患人手、足甲内毛长一寸或半寸,如黄白色,只一服救生丸便瘥。若毛青黑色,三服救生丸必瘥(方在后)。若甲内毛无生,更不下药。 《聚宝》又方救生丸孕妇手指甲(一分,炒黄) 鬼臼 常山 虎脑骨(炙。各半两) 天灵盖(一两,酒浸一宿,炙)上五味为末,浸乌梅水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候去了指甲内毛后,便用热童子小便吞下。若合吃三服,即须分在三日。空心服,更不得服别药,直候一月,肌肉渐生,进得饮食如旧,方得吃别汤药。 此药救人至多,颇有神效。 《张氏家传》治室女经脉不通,渐成劳蒸。 上用枸杞根四两,以水煮取一、二升,取汁煮粥食之。 《庄氏家传》治大人、小儿劳气,心腹胀满,寒热,不思饮食,日渐羸瘦,腹内似有气块,盗汗痿黄,四肢无力等。鳖甲丸方鳖甲(青浓者,醋炙黄) 银州柴胡(去芦头。各三两) 杏仁(五两,浸去皮,童子小便浸一日;次用小便一升,于银石器内熬尽小便,研为膏)上件药杵为末,与杏仁一处和匀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或十五丸,以青蒿汤下,或任意下。恐难丸,以面糊为丸。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眼 赤者,风冷客于 间,与血气相搏,而泪液乘之,挟热者则令 赤。
清道光朝。浙医王孟英先生名士雄,潜斋半痴梦影。皆研医后之别字。其字梦影者。示药因证异。不执效方之义。着有温热经纬。即王氏五种行世。就中医案。都凡十一卷。虽大旨为救温补而设。实则随证制方。丝丝入扣。果得融会贯通。则古今医籍兼读可。缓读亦可。 先生深得力于喻子嘉言。(念)读 先生书。而后得门。原案或脉证方药并叙。或叙证遗脉。或叙脉遗证。若方药注铢两者。则更千百首中一二。窥其编次苦心。殆欲人深思自得。中材而下。难觅金针。(念)不敢忘得门所自。谨就原案笺释其病情脉义。方药之偶阙者僭补之。铢两之不注者僭拟之。顾于原案显不吻合者有二。勘病制方。本有得意疾书之乐。移时或铢两皆忘。何况据案悬拟。元运衰薄。气体渐就劣弱。拟注不得不故减铢两。以便揣摩。若温病中风升阳浮各案。潜阳重镇之品。不得宗法。 先生函诊杨素园室人方案。一药辄至数两。匪独偏证偏治急证急治非此不生。并取(念)所屡试屡效者折中规定。不敢执死书以困活人。览者慎勿疑信参半。致千虑一失。若用多备少服法。分次徐投。药效即止。则无不可。稿成。颜曰中医指掌。邑同学束子劭直慨任印赀。除(念)续刊最简单之本草外。览者手此一编。可以寻途辙。资事蓄。谓保国粹。则吾岂敢。 丁巳季春江都兰孙父石念祖自序
暑热汗渴审实虚,暑病,身热自汗,口渴面垢而已,余证皆后传变,或兼内伤。必先问其人素虚胃弱,或大病大劳后,纵暑中伤者,宜清暑益气;素强盛壮实无虚损病者,宜祛暑和中。 阴阳经络最难拘;静居高堂大厦,得病似热证,属心脾经者,名中暑阴证;动作田野道途,得病似伤风证,属膀胱经者,名中 阳证,其实一也。但自袭暑气而言,曰中暑;自被日逼而言,曰中 。然暑初入,自口鼻牙颊达手心主胞络,以火从火,故古法暑还取冷水灌溉勿咽。入肝则眩晕顽麻,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咳痿 ,人肾则消渴,非专心主而无传入也。 中(聚)伤(缓)冒(浅)伏(深)分轻重,中暑归心,神昏卒倒。伤暑肉分,周身烦躁,或如针刺,或有赤肿。盖天气浮于地表,故人气亦浮于肌表也。冒暑入肠胃,腹痛恶心呕泻。伏暑即冒暑久而藏伏三焦、肠胃之间,热伤气而不伤形,旬月莫觉,变出寒热不定,霍乱吐泻,膨胀中满,疟痢烦渴,腹痛下血等症。但暑病多无身痛,间有痛者,或为澡浴,水湿相搏耳。 暑风暑厥又何如? 即暑 证,但以手足搐搦为风,手为厥,厥与伤寒热厥义同,黄连香薷散。暑风乃劳役内动五脏之火,与外火交炽,则金衰木旺生风,香茹散加羌活,或六和汤合消风散。素有痰饮,因暑触动,痰热生风者,六和汤合星香散。若道途卒倒汤药不便,恐气脱难治,急扶阴晾处,不可卧湿冷地,掬道上热土,放脐上,拔开作窍,令人尿于其中,待求生姜或蒜嚼烂,以热汤或童便送下,外用布蘸热汤熨气海立醒,后尤不可饮冷水,以大剂滋补药服之。如心神恍惚,用五苓散,灯心同煎,入朱砂末调服,有汗加黄 。因酒引暑入腹尿血者,去桂加黄连。或神昏惊悸妄言,用益元散,量加朱砂,新汲水调服二钱,降胃火、治烦热、利湿止渴之要药。 痰火绞脉俱可吐,暑毒痰火,窒塞胸中,量体虚实吐之,火郁发之之义也。吐痰喘气急痞塞,入药不得者,急煎六和汤,调麝二厘服。绞肠痧,腹痛不可忍,或连心痛展转在地,手足亦有冷者,乃肠绞缩在腹,须臾能死,急用热汤调盐一两,灌入即安。或再用陈艾、陈樟木、陈壁土各等分,水煎,连服三四服。刺血法见急救。 祛暑和中(利湿消导其杂)证自除。 夏月人多饮水食冷,故宜利湿兼以消导,汗多者忌渗。祛暑,香薷散、黄连解毒汤、清肺生脉散、白虎汤加参、柴;寒热不定,小柴胡汤;和中,大、小调中汤、薷苓汤、枇杷叶散、胃苓汤、桂苓甘露饮、六和汤。 寒郁甚者须反治,伏阴在内之时,避暑贪凉,外又袭阴冷之气,郁遏周身阳气,宜辛温解散,薷藿汤之类。若外既受寒,内复伤冷,加干姜、砂仁、神曲。若外触暑气,内伤冷食,以致外热内寒,宜清暑益气汤。若外不受寒,止是内伤生冷,腹痛呕泻,宜理中汤加麦芽、砂仁,或大顺散,或二气丹,冷水下丹丸。皆治因暑伤冷,非温散治暑之谓也。误服发黄、发斑、蓄血、闷乱而死。 内伤滋补免清 ;内伤劳役,或素气血虚弱病暑者,一以滋补为主,慎用大热大凉之剂。暑重尿赤者,清暑益气汤;暑轻力倦者,补中益气汤或为丸;中 ,暂加香薷、扁豆;阴虚者,滋阴降火汤、肾气丸。 三伏炎蒸尤可畏,大热伤气,养生家谓此时纵酒恣色,令人内肾腐烂,至秋方凝,甚则化水而死。 预防不独羡香薷。 时常御暑,体实者,香薷散、益元散,虚者忌用。盖脾虚者,不必因暑劳役,及乘凉致病,每遇春末夏初,头疼脚软,食少体热,名注夏病,宜补中益气汤去升、柴加黄柏、芍药五味子、麦门冬;有痰,加半夏、姜汁,实三伏却暑之圣药也。如气衰精神不足,烦渴懒食者,生脉散、诱行丸。通用谢传万病无忧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