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治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 、生冷过度;或起居不节;或露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干,肠胃虚弱。因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便至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有先心痛而吐者;或先腹痛而利者;或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烦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者;或但呕而无物出者;或四肢逆冷,脉微欲绝者;或烦闷昏塞欲死者。妊妇霍乱吐利,此药悉能主之。 香薷叶(四两) 白扁豆 浓朴(各二两)上 咀,每服半两。水一大盏,酒一分,慢火浓煎至六分,去滓,井中浸令冰冷,顿服,无时候。连并二、三服,立见神效。《苏沈良方》中名香茸散。《百问》同,有黄连,无扁豆。
无毒 丛生 鬼督邮主鬼疰卒忤中恶心腹邪气百精毒温疟疫疾强腰脚益膂力(名医所录)【名】独摇草【苗】(唐本注云)苗唯一茎叶生茎端若 (音伞)根如牛膝而细黑今人以徐长卿代之非也(蜀本云)徐长卿赤箭之类亦名鬼督邮但主治不同宜审用也又图经云茎似细箭竿高二以已下叶生茎端状伞盖根横而不生须花生叶心黄白色【地】(唐本注云)所在有之【时】(生)春初生苗(采)二月气之薄者阳中之阴【制】(雷公云)细锉捣用生甘草水煮一伏时漉出用
无毒 植生 鸭跖草主寒热瘴疟痰饮疔肿肉症涩滞小儿丹毒发热狂痫大腹痞满身面气肿热痢蛇犬咬痈疽等毒(名医所录)【名】跖 鸡舌草 碧竹草 鼻斫草【苗】〔图经曰〕叶如竹高一二尺花深碧有角如鸟嘴北人呼为鸡舌草亦名鼻斫草吴人呼为跖盖跖斫声相近也又名碧竹草花好为色【地】〔图经曰〕生江东淮南平地北地吴中亦有之【时】〔生〕春生苗〔采〕夏月取茎叶【收】阴干【用】茎叶【色】绿【味】苦【性】大寒泄【气】气薄味浓阴也【臭】朽【主】去热毒消痈疽【合治】合赤小豆煮服下水气湿脾利小便
治思虑伤心,吐血衄血。 天门冬(去心) 远志(去心,甘草煮) 黄 (去芦) 白芍药 麦门冬(去心) 藕节阿胶(蛤粉炒) 生地黄 当归(去芦) 人参 没药 甘草(炙,各一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病源论》云∶夫食,食过饱则脾不能磨消,令气急烦闷,眠卧不安。 《医门方》云∶治贪食多不消,心腹中坚痛方∶盐一升,水三升,煮令盐消。分三服。当吐食出,便瘥。 《经心方》凡所食不消方∶取其余类,烧作末,服方寸匕;便吐出。 《养生要集》云∶凡人饮食过度方∶可生嚼菜菔根,咽之即消。又研汁服之。 《葛氏方》治食过饱,烦闷,但欲卧而腹胀方∶熬面令微香,捣服方寸匕,得大麦、生面益佳。无面者孽可用之。 《新录方》治食伤饱为病,胃胀心满者方∶十沸汤,生水共三升饮之,当吐食出。 又云∶灸胃管七壮。
甘,平,滑利,无毒。通二便而利水道,滑胎孕而解 喘,治头疮而敷癣疮,消乳肿而退痈热;最行津液,善治淋沥。 喘不止,煎如胶,日二服。(验方第一。)五淋涩痛。同上。(第二。)渴而尿多。同上。(第三。)临月易产,同上,临月频频服之。(第四。)下死胎、生胎,水煎服。(第五。)小儿瘰 ,捣封之,频易。(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