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
传承
中医药传统文化
肝心气实,风血相搏,大府结涩,口苦舌粗,甚则口干胶,小府赤,头痛眼昏,六脉洪大而实,宜用柴胡汤。 柴胡 前胡 防风 杏仁(去皮尖)心,一分) 干地黄(八铢) 半夏(二铢)上为粗散,食后并非时,水一盏,葱白一根,同煎三四钱匕,取八分,去滓服。 肺气上实,其气上蒸,不能传送,大府秘热,其脉浮而疾,尺泽脉短,寸口脉大,宜用柴胡汤,加紫菀,麻黄各一分,良。 寒湿之胜,大府反秘,经言阴气不用,便坚,以土不用事,脾胃不动,无传送耳,其阴具水土之证,脉亦如之,宜用大腹皮散。 陈橘皮(一两) 青橘皮 大芎 五味子豆蔻(各半两) 木香 槟榔(各四铢)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匕,非时,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 元气虚弱,肾水空虚,胃无津液,大府涩迟,六脉微而虚,宜用苁蓉粥。 肉苁蓉一分,米一掬,先洗苁蓉令净,切令极细,同米,用水两碗以上,煮作稀粥,既熟,入少许葱,并薄入盐酱调和,空心,投三四盏。
夫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腑也。号将军决曹吏。重三两三铢。长三寸三脑恒之此受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见鬼。多惊少力。刺足厥阴治阴。在足大指间或刺三毛中。 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不安。身躯习习也。刺足少阳治阳。在足上第二指本节后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将捕之。咽仲介介然。数唾。候在足少阳之恐。 胃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太息。 肝前受病移于胆。肝咳不已。则呕胆汁。 厥气客于胆。则梦斗讼。 肝应筋。爪浓色黄者胆浓。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软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扁鹊云。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表清里浊。其病若实极则伤热。热则惊动。精神而不守。 卧足
治时疾内伤,心下痞气不降,米不化。 大黄(一两) 枳实(半两,炒) 桔梗(二两) 牵牛头(末,一分)上细末,姜糊丸,蒸饼亦得,桐子大。温水下二三十丸,常服减半。内伤戊火已衰,不能制物,寒药太多,固非所宜,故以温剂主之。
治伤寒方麻黄(十斤) 大黄(一斤十二两金色者) 杏人(三斗四升)上三味。 咀。以雪水五斛。渍麻黄于东向灶釜中。三宿。内大黄。搅令调。炊以桑薪。煮得二斛汁。去滓。复内釜中。捣杏人。内汁中。复炊之。可余六七斗汁。绞去滓。置铜器中。又以雪水三斗。合煎之。搅令调。得二斗四升。 药成可丸。冷凝。丸如弹丸。有病者。以三沸白汤五合。研一丸入汤中。适寒温服之。立汗出。若不愈者。复服一丸。 密盛药。勿令泄气。 琥按上方。乃治太阳经病。兼挟阳明府实。为汗下兼施之剂。犹之少阳阳明证。而用大柴胡汤。同一理耳。
今之所谓痢疾者,即古方所谓滞下是也。盖尝推原其故矣。胃者,脾之腑也,为水谷之海,役过热则饮服病,往往所由致,倘不先以巴豆等剂,以推其积滞,逐其邪秽,鲜有不致精神危困,久而羸弱者,余尝鉴焉。 者,则清分利之。又如冷热交并者,则温凉以调之,伤损而成久毒痢者,则化毒以保卫无不应,而疾无不愈者矣。虽然又当观脉之虚实何如耳,如下痢脉微小者生,脉肠频下脓血者,诊脉宜滑大也,若弦急者必死。又身寒则生,身热则死。苟此验治,万不失一矣。
一名五谷虫。泻热疗疳。 寒。治热病谵妄。毒痢作吐。小儿疳积疳疮。漂净晒干。或炒、或 为末。以上卵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