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三消 - 卷三三消总论 - 症因脉治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症因脉治

《症因脉治》- 卷三三消总论 - 内伤三消

作者:朱丹溪 朝代:元 阅读数:9人阅读

   【精虚三消之症】口干消渴,饮水不多,气怯喘咳,上消症也。时食时饥,饥不欲食,中消症也。小便频数,牵引作痛,如沥如膏,下消症也。

   【精虚三消之因】或悲哀伤肺,煎熬真阴,或思虑伤脾,脾阴伤损,或房劳伤肾,精日耗而亏损,此精虚三消之因也。

   【精虚三消之脉】右寸细数,肺燥液干,右关细数,脾经阴损,两尺细数,肾肝失精。

   【精虚三消之治】生脉散、人参固本丸,治上消也。地黄膏、琼玉膏,治中消也。三才封髓丹,治下消也。先见小便过多,随乃多渴,此真阳失守,下泄无度,上不能蒸动生津,《金匮》八

   生脉散

   人参 拣冬 北五味

   人参固本丸

   人参 怀生地 怀熟地 天门冬 麦门冬

   地黄膏

   生地 当归 丹皮 白芍药 甘枸杞 知母 人参 甘草 地骨皮

   琼玉膏

   人参 白蜜 生地黄 白茯苓

   三才封髓丹

    见后肾痹。

   

   八味丸

    见前脏寒胀。

   《内经》有风消之句,消必兼风言之也。厥阴传变二阳,则成三消,然消症多饥,仲景云∶饥不欲食,则知消症。亦有不欲食者。故能食而渴,全重二阳,饮一溲一,全重少阴,饥不食,气上冲心,则主厥阴矣。河间云∶消渴之症,阴精极衰,燥热太过,治宜补肾水,泻心火,润肠胃之燥热,济身中津液,使道路不结,津液不枯,气血不涩,则病自已。

   

中医书籍:症因脉治

上一节:内伤三消

下一节:不得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