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热病 - 卷一中热中暑总论 - 症因脉治 - 中医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症因脉治

《症因脉治》- 卷一中热中暑总论 - 中热病

作者:朱丹溪 朝代:元 阅读数:5人阅读

   (即无表邪之热病)【中热之症】发热昏沉,闷乱口噤,烦躁大渴,神识不清,遗尿便赤,外无表症,此即古名动而得之为中热症也。

   【中热之因】时值夏令,天之热气下降,地之热气上升,人在气交之中,日中劳役扰动其阳,热邪直中阳经,则有中热之症矣。

   【中热之脉】脉息洪数,六经皆热。或见洪长,阳明之热。或见沉数,时有结热。身【中热之治】忽然倒仆,闷绝不知,切勿置极热极冷之处,宜以鲜藿香煎汤,调六一服,得汗乃佳;若治之太热,恐增其热,治之太冷,则遏其热,直待手足自汗,热邪外出,人事少知,然后以黄连香薷饮、三黄石膏汤治之;渴者,人参白虎汤加干葛;若肺家多热赤各半汤;心肺俱热,神志不清,凉膈散;湿热甚,苍术白虎汤;燥热甚,竹叶石膏汤。

   

   黄连香薷饮

    通治暑热。

   黄连 香薷 白扁豆 浓朴加鲜藿香同煎。身痛,加羌活;转筋挛缩,加木瓜;小便赤涩,加六一散;呕,加广皮

   三黄石膏汤

    治无表邪,多汗口渴,里热甚者。

   黄连 黄柏 黄芩 石膏 山栀 玄参 知母 甘草

   人参白虎汤

    治阳明经里热之症。

   人参 石膏 知母 粳米 甘草 葛根

   桔梗汤

    治肺素有热,烦热喘咳,口燥咽干。

   薄荷 桔梗 黄芩 山栀 连翘 甘草 竹叶

   导赤各半汤

    利去小肠之热,则心火自退,故曰导赤;泻去心火,则小肠自利,黄连 生地 木通 犀角 山栀 黄芩 麦冬 灯心 甘草

   凉膈散

    治上焦热甚,表解里热,宜清未宜下之症。

   黄芩 山栀 桔梗 连翘 天花粉 黄连 薄荷

   苍术白虎汤

    治阳明湿热。

   苍术 石膏 知母 甘草

   竹叶石膏汤

    治阳明燥热。

   石膏 知母 麦冬 甘草 竹叶 人参中热,即暴发热病之重者,以其昏沉卒倒,故曰中热;以其无恶寒表热之表症,故不曰寒热病、温病。热令之温热病,但热不恶寒,而无卒倒昏沉之候。按中热与热病,同纯阳之症,而热病可用寒凉直折;若中热恐痰饮食滞,迷塞中焦,昏沉不省,胃阳抑遏,手足反冷,故凡治神昏之症,反不得用寒凉,重在胃阳凝结、填塞痰迷者多耳,治中热昏沉,宜先用利中焦,待其胃气宣通,胃阳敷布,手足温热有汗,方可用以上诸方,以清上焦之热。如热结下焦,大便闭结,有下症者,用三化汤、承气汤;若大小便俱闭者,八正散。

   大凡去邪去病,止寻三条出路,身热上焦热,寻毛窍发汗而出;下焦热在小肠、膀胱,当从小便而出;热在大肠,当从大便而出;此三者人人知之,不曾认得的耳。

   

中医书籍:症因脉治

上一节:中热中暑总论

下一节:寒热病论